三国人物马谡简介:蜀汉名将的生平事迹与街亭之战
三国名将马谡:街亭之败与蜀汉悲歌

马谡(190年-228年),字幼常,荆州襄阳(今湖北襄阳)人,三国时期蜀汉将领。作为蜀汉名臣马良之弟,他自幼熟读兵书,以才学闻名,深得诸葛亮器重。街亭之战的惨败终结了他的军事生涯,也留下了一段争议千年的历史公案。
早年经历:从谋士到将领
马谡早年随刘备入蜀,因文韬出众被任命为绵竹县令、成都县令,后升任越嶲太守。他的仕途转折点源于与诸葛亮的密切关系。史书记载,诸葛亮常与马谡彻夜论战,对其战略眼光颇为认可。《三国志》提到,诸葛亮南征孟获时,马谡提出"攻心为上"的策略,成为平定南中的核心方针,这也奠定了他在蜀汉智囊团中的地位。
街亭之战:理想与现实的碰撞
228年,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,马谡主动请缨镇守战略要地街亭(今甘肃秦安)。面对曹魏名将张郃的突袭,他违背诸葛亮"当道下寨"的部署,执意将部队驻扎南山,试图复制"置之死地而后生"的经典战术。张郃切断水源导致蜀军崩溃,街亭失守令北伐功败垂成。
此战的教训深刻揭示了军事理论与实战的差距。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《汉晋春秋》中指出:"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,岂不宜哉!"认为诸葛亮用人失察是败因之一。但《资治通鉴》同时记载,马谡战败后并未逃亡,而是自缚请罪,展现出军人担当。
历史争议:罪责与价值的再审视
按《三国志》记载,马谡最终被诸葛亮挥泪处斩,"十万之众为之垂涕"。这一决定引发后世争论:宋代《太平御览》引《襄阳记》称,蒋琬曾质疑"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",但诸葛亮坚持治军需严。现代学者田余庆在《秦汉魏晋史探微》中分析,此举实为诸葛亮平衡荆州集团与益州势力的政治抉择。
近年出土的《三国吴简》显示,马谡家族在荆州士族中影响深远,其兄马良殉职于夷陵之战,这种背景或许加深了诸葛亮用人的情感因素。台湾史学家柏杨在《中国人史纲》中评价:"马谡是被兵书害死的典型",认为机械套用兵法是致命伤。
历史回响:教训与启示
街亭之败成为古代军事教育的经典案例。明代《武经总要》将其列为"地形误判"范例,清代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强调街亭地理价值。现代管理学界常引此案例,探讨"专业人才是否适合领导岗位"的组织命题。
马谡的悲剧折射出三国时期的人才困境:在蜀汉"人才断层"的背景下,理论型谋士被迫承担实战重任。他的故事警示后人:战略构想与执行能力的鸿沟,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