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名将邓艾:智勇双全的灭蜀功臣
【真实史料支撑的三国名将邓艾:战略奇才的崛起与陨落】

邓艾(约197年—264年),字士载,三国时期曹魏名将,以“偷渡阴平”奇袭灭蜀的军事行动闻名史册。他的生平与功绩在《三国志》《资治通鉴》等权威史籍中均有明确记载,被后世誉为“兵行险着”的典范。
一、寒门崛起:从放牛娃到封疆大吏
邓艾出身贫寒,幼年丧父,曾为乡间放牛娃。成年后通过地方官吏选拔,逐步进入曹魏军政体系。凭借对地理、屯田的精通,他提出“分兵屯田、广积粮储”的策略,被司马懿赏识并提拔。这一经历在《三国志·魏书》中有详细记载,体现了其务实与远见。
二、军事天赋:以“险”制胜的灭蜀之战
景元四年(263年),魏国发动灭蜀战役。邓艾作为西线主将,面对蜀汉姜维的严防死守,提出“绕开剑阁、直取成都”的大胆计划。他率军穿越700里无人险道——阴平山区,凿山开路,裹毯滚崖,最终兵临成都城下。蜀主刘禅投降,蜀汉灭亡。这一战略被唐代军事家李靖评价为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的经典案例。
三、权威争议:功臣为何惨遭杀害?
灭蜀后,邓艾因擅自封赏蜀汉降臣,遭钟会诬告谋反,被司马昭下令押解回京,途中遇害。历代史家对此多有争论:《晋书》认为邓艾确有居功自傲之失,而南宋学者洪迈在《容斋随笔》中为其鸣冤,称其“功成身戮,实乃权谋之祸”。1983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学术研讨会中,多位三国史专家指出,邓艾之死本质是司马氏巩固权力的政治清洗。
四、历史定位:武庙留名的战略家
唐代设立武庙时,邓艾位列六十四名将之一;北宋《十七史百将传》将其与韩信、李靖并列。现代军事院校常以“阴平奇袭”为案例,研究山地作战与心理战结合的应用。其屯田养兵的策略,更被经济学家视为古代“军民融合”的早期实践。
邓艾的一生印证了乱世中寒门子弟的奋斗轨迹,也揭示了封建王朝“兔死狗烹”的政治规律。他的军事智慧与悲剧结局,成为解读三国后期历史的关键切口。